
当台湾的"海鲲"号潜艇错过关键海试期限时,这场耗资数十亿美元的豪赌正在显露出它的荒谬本质。 从表面看,这只是一连串技术故障:主机冷却系统泄漏、多国装备难以整合、美商洛克希德·马丁的声纳系统与其他部件无法同步。但深层次看,这暴露了台湾军事战略的根本性矛盾。台湾当局将潜艇(图1)视为对抗大陆的"不对称利器",指望这些水下杀手能在战时突破封锁、伏击舰队。这个设想听起来很美,却忽略了一个残酷现实:在现代战争环境下,潜艇的生存能力堪忧。 中国海军日益完善的反潜网络,让这些造价昂贵的铁疙瘩很可能在开战初期就成为海底废铁。 更讽刺的是有保障的股票配资公司,潜艇恰恰最不适合应对当前台海最常见的"灰色地带"冲突。面对大陆舰机的日常巡航有保障的股票配资公司,潜艇这种隐形资产根本无法起到威慑作用。台湾需要的是能立即亮相、展示存在的战机与军舰,而非潜伏深海的神秘武器。 这种战略错位源于台湾长期以来的"美国综合症"——执着于采购高端装备,却忽视了这些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实际效用。战斗机、护卫舰、潜艇,这些光鲜亮丽的装备确实能满足部分人的大国梦,但在面对世界第二大军力时,它们的生存能力值得怀疑。实际上,台湾真正需要的是大量低成本、易隐藏、可消耗的武器装备。无人机、水雷、远程导弹这些不对称武器,才是让入侵者付出惨痛代价的关键。就像豪猪的尖刺,虽不致命却能让捕食者三思而后行。 台湾当局在军事战略上始终摇摆不定。一边是"豪猪战略",指望通过提高登陆成本来威慑大陆(图2);另一边是"蝮蛇战略",试图保留对大陆的反击能力。这两种战略都需要不同的装备体系支撑,而有限的国防预算根本无法同时满足。 大陆的对台军事策略同样经过精密计算。"白菜战略"用层层包围实施封锁,既能避免全面战争的代价,又能逐步消耗台湾的抵抗意志。 若封锁无效,斩首行动与快速占领将成为选项。在这种情况下,台湾的潜艇即使配备对地攻击导弹,其反击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——猛烈的报复性打击反而会激发大陆民众的同仇敌忾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台湾部分人士津津乐道的"毒虾战略"——让对手陷入游击战泥潭。这个设想忽略了关键地理现实:台湾是个岛屿,无法像越南或阿富汗那样通过陆路获得补给。在没有外部支援(图3)的情况下,任何抵抗运动都难以为继。 潜艇项目的困境,本质上反映了台湾防卫战略的深层矛盾:在有限的资源下,是继续追逐华而不实的高端装备,还是转向务实有效的不对称战力?是寄望于外部援助,还是夯实自主防御能力? 当"海鲲"号在干船坞中等待维修时,台湾需要思考的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整个防卫体系的重新定位。在两岸军力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,潜艇或许能带来心理安慰,但真正的安全来自于务实的战略选择与坚定的社会共识。


华信金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