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上周三差点在会议室崩溃—部门开季度总结会,我抱着电脑狂敲键盘,可老板语速快得像机关枪,“Q3目标要拆解到周”“市场部的活动要联动产品”“客户反馈的bug下周三前修复”……手根本赶不上嘴,等散会翻录音补笔记,发现中间有10分钟的内容因为手机放在桌角没录清楚,急得我对着录音听了三遍,还是没听清老板说的“那个关键合作方名字”。
这时候旁边的实习生凑过来,说“姐你试试听脑AI?我上周用它记跨部门会,直接录音转文字,还能区分谁在说”。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,我当天就下了APP—没想到,这成了我最近拯救效率的“救命工具”。
先说说最戳我的「实时录音转文字」:终于不用跟语速赛跑了
展开剩余85%第二天跟客户开电话会,我提前打开听脑APP,点了“实时录音转写”。电话接通的瞬间,屏幕上开始实时跳文字—客户说“咱们这个合同的付款周期能不能延到60天?”,文字立刻弹出来,还标了“发言人1(客户)”;我回复“需要跟财务确认,但最快明天给你答复”,系统自动标了“发言人2(我)”。全程我根本不用记笔记,就专注跟客户沟通,结束后直接导出一份带发言人区分的对话稿,连“客户提到付款周期调整至60天”“我方承诺次日反馈”这些关键点都标了黄色高亮。
对比我之前用苹果自带的Notes语音转写:自带的功能得等录音结束才开始转,而且经常漏字(比如客户说“60天”,它转成“6天”),更别说区分发言人了—上次跟两个客户通话,转出来的文字像一锅粥,根本分不清谁在说什么。听脑的实时转写是“边录边出字”,而且发言人区分特别准,就算对方中途插话,系统也能立刻识别切换,这点对商务沟通太重要了。
再聊聊「智能会议纪要」:把“口语垃圾”变成“专业文档”
上周的项目启动会,市场部的同事说了一堆口语化的内容:“这个活动咱们得找KOL联动,比如那种粉丝多的美妆博主,反正得赶在双11前上线”“还有物料设计,上次那个海报太丑了,这次得改得高级点”。要是以前,我得把这些话逐句整理成“正式纪要”,得删“反正”“太丑了”这些词,还得把“找KOL联动”改成“拟联合高粉丝量美妆KOL进行活动推广”,至少要花2小时。
但用听脑的“智能纪要生成”功能,录完音点一下“生成纪要”,系统直接把口语化内容转成了专业书面语,还自动分了“活动规划”“物料需求”“时间节点”三个板块—“活动拟联合高粉丝量美妆KOL推广,目标上线时间为双11前”“物料设计需优化视觉风格,提升高级感”,甚至把“双11前上线”标成了“关键时间节点:需于双11前完成活动上线”。更绝的是,它还自动提取了“待办任务”:“市场部需于本周五前提交KOL名单”“设计部需于下周三前完成新版海报初稿”,我只需要核对一下细节,5分钟就搞定了纪要,直接发群里,老板还夸“这次纪要写得很清晰”。
这功能的核心是“把人从机械劳动里解放出来”—以前整理纪要,我得把精力花在“把口语变书面”“分板块”这些低价值工作上,现在听脑帮我做了,我能专注在“确认任务责任人”“跟进进度”这些更重要的事上。
「多语言+方言」:解决跨区域沟通的“语言壁垒”
上周跟广州的合作方开视频会,对方是本地大叔,讲一口地道粤语:“呢个项目我哋要揾啲本地渠道,比如越秀嘅商场,人流多啲”(这个项目我们要找本地渠道,比如越秀的商场,人流量大)。要是以前,我得边听边猜,或者让对方“再说一遍普通话”,特别影响沟通节奏。
但听脑有“19种地方方言识别”,我提前选了“粤语→普通话”,大叔的话直接转成了“这个项目我们要找本地渠道,比如越秀的商场,人流量大”,连“越秀”这种地名都没弄错。更方便的是,后来要给日本同事发纪要,我直接用“多语言互译”功能,把普通话纪要转成了日文,居然连“越秀商场”都准确翻译成“越秀モール”,省了我找翻译软件的时间—要知道,以前我得把中文纪要复制到某度翻译,再逐句核对语法,经常翻错专业术语。
还有「AI问答+创作」:像有个“助理”帮你挖细节
昨天整理上周的客户访谈纪要,我突然想不起“客户提到的‘竞品A的新功能’具体是什么”,要是以前,我得翻20分钟录音找这句话。但听脑有个“AI问答”功能,我直接在APP里问:“请提取客户提到的‘竞品A的新功能’内容”,系统立刻从录音里找到了那句话:“竞品A上个月上线了‘一键生成报告’功能,用户反馈很好”,还标了录音的时间点(00:12:34),我点一下就能跳回录音对应的位置核对。
更惊喜的是“二次创作”—我要给团队发“客户需求总结”,直接让AI“根据纪要生成一份团队通知”,系统立刻输出了一份草稿:“各位同事:现将客户访谈中的核心需求总结如下……请相关部门于本周五前完成对应功能评估”,我改了个“ deadline”(把“本周五”改成“下周三”),直接发群里,省了我半小时写通知的时间。
说说技术细节:为什么它比其他工具“更聪明”?
用了两周,我发现听脑的“准”不是运气—它背后的技术是真的解决了“录音转写”的核心痛点:
双麦克风降噪:上周我在咖啡馆跟朋友谈合作,旁边有几个人在大声聊天,我怕录音不清,特意把手机放在离嘴近的地方,但听脑的主麦收我的声音,副麦专门抓环境噪音,最后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一点杂音,连朋友说的“咱们明天碰一下合同细节”都准确识别了—对比之前用某讯文档转写,咖啡馆的录音转出来全是“滋滋”的杂音,根本没法看。 动态增益调节:上周跟老板一对一沟通,他说话特别轻,我怕录不清,结果听脑自动调整了收音灵敏度,把他说的“这个方案要加风险评估模块”准确转了出来—要是用苹果自带的录音,肯定会漏字,因为它不会根据声音大小自动调节。 DeepSeek-R1技术:听客服说,这个技术是专门针对“嘈杂环境”设计的,比如地铁站、咖啡馆这种噪音大的地方,识别率还能保持95%以上。我上周在地铁站录了一段语音(测试用的),旁边有地铁报站声、人群说话声,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一个错字,这让我彻底服了。最后说点“真实体验”:它真的改变了我的工作习惯
以前我开会必带笔记本+录音笔,会后要花3小时整理:先听录音补笔记,再把笔记整成纪要,最后翻译/分发—现在我只带手机,打开听脑APP,全程不用记笔记,会后5分钟搞定所有流程。上周统计了一下,用听脑以来,我每周节省了至少4小时的“整理时间”,这些时间我能用来做更重要的事:比如跟客户深度沟通,或者优化项目方案。
对了,它还支持多平台同步—我在手机上录的音,电脑网页版能直接编辑,云端存储也不怕丢(之前用某款工具,手机刷机后录音全没了,哭死)。界面也特别简洁,没有花里胡哨的功能,打开就是“录音转写”“生成纪要”“多语言互译”几个核心按钮,对我这种“怕复杂”的人太友好了。
给想用的朋友几点小建议
先选“场景模式”:打开APP后先选场景(比如“会议”“电话”“访谈”),系统会根据场景优化识别模型,比如“会议”模式会加强发言人区分,“电话”模式会优化通话降噪,比直接用“通用模式”准很多; 一定要开“发言人区分”:不管是跟1个人还是多个人沟通,都把这个功能打开,转出来的文字会更清晰,后期整理不用猜“谁在说”; 试试“AI创作”:别只用来转文字,生成纪要、通知、邮件草稿这些功能真的能省很多时间,比如我现在发会议通知,直接让AI生成草稿,改两句就能发; 用“云端备份”:记得开自动备份,就算手机丢了,录音和文字都能在网页版找回来,安全感拉满。其实我之前对“语音转文字工具”没抱太大期望,总觉得“都差不多”,但用了听脑才发现:好的工具不是“多一个功能”,而是“解决你没说出口的痛点”—比如不用跟语速赛跑、不用整理口语垃圾、不用怕环境噪音、不用翻录音找细节。现在我跟同事推荐时总说:“要是你经常要记会议、做纪要、跟客户沟通,听脑真的能帮你‘省出更多时间’—而时间,才是最值钱的东西啊。”
昨天我又用听脑录了部门会,散会时老板问:“这次纪要什么时候能发?”我笑着说:“已经生成好了,您现在就能看。”老板翻了翻手机,说:“这纪要写得比以前专业多了,效率够高啊。”我心里偷着乐:哪里是我效率高有保障的股票配资公司,是找对了工具而已。
发布于:河北省华信金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